一年前的今天,李达三老校友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设立 “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达三老校友曾先后九次向复旦大学捐赠。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李达三老校友的复旦情愿。
李达三先生,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复旦大学校董、名誉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一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自1945从复旦会计系毕业到2015,整整70年,岁月的年轮丈量着感情的厚度。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一位校友和他的母校七十年情深义长、情比金坚,多年来守护着、支持着心中的至爱,这份深情足以感天动地。
在复旦大学,有一对著名的“伉俪楼”,位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的“李达三楼”和位于复旦本部校园内的 “叶耀珍楼”,两幢楼屹立于邯郸路的两边,隔街而望,成为复旦校园的别样景致。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李达三和叶耀珍是一对贤伉俪,李达三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夫人叶耀珍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按历史渊源,复旦大学、震旦大学都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事业有成的李达三报效母校,捐资建立了李达三楼,叶耀珍追随丈夫,也以个人名义捐款建造复旦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被命名为“叶耀珍楼”。复旦大学校园内先后树起了一对夫妻楼,传为佳话。
李达三原名贤铨,祖籍宁波市鄞县东钱湖镇莫枝堰沙家垫村,1921年出生于上海,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以后,进入重庆复旦大学会计系学习。由于沦陷区学生均是统一分配学习,李达三幸运地被分派到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继续就读会计系,直至1945年毕业。当时复旦大学各个学院都是互通的,商学院给法学院经济系等同学开设会计课程,而会计系的课也有法学系的老师来上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些老师:法学院院长张志让,赫赫有名的宪政专家;教财政学的卫挺生,是老哈佛毕业生,也是国际知名的财政学家;另外一名教商法的陈顾远是立法委员,名震一时的商法权威,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教国文的有伍蠡甫、陈子展等知名教授,教英文的有林同济、孙大雨两位莎士比亚专家和大诗人梁宗岱等,剧作家曹禺也曾在复旦教外语,他上课时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回忆起那时的恩师,李达三如数家珍。虽然战势动荡,但复旦仍然坚持严格、活泼的治学传统。在课余时间里,学生的社团活动同样丰富多彩。1942年,李达三的同学吴强发起建立了一个“中复会计学会”,简称“SOA”,那时他们满怀豪情,希望将会计系成绩优秀的同学全部联系起来,将来在中国会计学界建立“复旦学派”。他们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自信、互信、共信”,还有一个是“Heat、Light and Power”,意思是“发热、发光、有力量”。这个团体十分鼓励吸纳新鲜力量,年轻的李达三就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能力被协会引进并很快成为核心力量。在李达三的大力支持下,“中复会计学会”不仅打破了班级概念,加大了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联系,还吸纳了更多见识卓著、专业精深的青年学子,协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即使在动荡中坚持学习,也会有轻松自在的校园时光。1943年的下半年,复旦修建了相伯图书馆。但李达三和同学们却很少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去处。重庆人喜欢喝茶,所以茶馆到处都是,光在复旦附近就有七八家茶馆。他们常常去茶馆喝茶、看书,费用很低。“那时的茶馆有个好处,你一盅茶没有喝完可以放在原处,请老板代为保留,上完课后再来喝。当要考试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在茶馆里面复习功课,开讲座。”这一段茶馆读书的日子一直作为李达三对校园生活的珍贵回忆而保留至今。
1949解放后,大量的宁波人从中国内陆各地涌到香港谋生。李达三也是其中之一。他辞别祖国大陆,只身南下香港。抵港后,由于携带的资金不多,他先开了一家乐声(RoxY)贸易公司,经营电器材料批发,伺机发展。白手起家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语言,香港流行讲广东话,但是广东话宁波话没有什么交集啊,要听懂非常困难,我们只好努力地学。当时做小生意,生存非常困难。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艰难岁月中李达三从未放弃、绝望过。1955年,李达三在九龙区旺角开设门市部经销家用电器,凭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勤勉笃实、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生意蒸蒸日上,在业内声誉雀起,两年后取得夏普(SHARP,港译“声宝”)电器产品香港地区总代理权。此后,他又相继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声宝牌电器总代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达三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向酒店业进军。不到10年时间内, CARLTON(卡尔顿)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新建、收购了7家高水平的酒店,李达三也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酒店业巨子。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李达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待人以诚,无论是对客户,对同业,都要真心忠诚,以诚立言;二是勤劳,包括勤劳努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管理方法;三是合理节约,将盈利大部分用于再投资。李达三一生孜孜以求“诚信”二字,“我为人处世一直都很小心谨慎。对自己的计划讲求稳健,对他人也不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尽量顾及他们的能力和感受。”商海沉浮70余载,李达三的经历中有幸福、同样也有辛酸。但他豁达的态度、谨慎的行为、开阔的远见卓识令他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稳健前行。
李达三先生事业有成之后,不忘回馈社会,回报祖国。他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振教兴邦,匹夫有责。”1967年,李达三牵头宁波同乡会在香港办了两所学校:宁波公学、宁波二中。随后,李达三又捐款300万元重建上海母校澄衷中学教学楼,及捐建故乡宁波东钱湖镇中心中学“李达三教学楼”。他近年来在浙江、上海、江苏,为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捐款据统计已达5000多万人民币。为了表彰李达三先生对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真诚奉献,1996年5月,上海市政府为李达三颁发了白玉兰奖。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其实,对教育的支持只是李达三回馈社会的一个方面。当问及为何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回馈社会的首选时,李达三微笑着说:“我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呢?我总在想,若是我去建一个养老院,里面的老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但他们身体不好,行动也不方便了。我看了之后不免感到生命的有限和脆弱。但捐赠教育就不同,比如我办学校,我能看到学生上小学,读中学,升大学,看到他们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心里非常欣慰。为国家培养一代代新生力量,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意义。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他选择了捐助教育、科技事业,以一片赤子之情,奉献着复旦,奉献着公益。
李达三先生不止一次向他人讲述自己与复旦在战火纷飞中结下的缘份,尤其是花费了45天时间才到达大后方的重庆,沦陷区学生统一分配学位让他幸运地被分派到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继续就读会计系的这段经历。“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是母校和母校的老师培养了我。”每每回忆起重庆复旦,李达三都颇为感怀。虽然几十年来李达三奋力拼搏、开拓事业,在电器业和酒店业均占据了崇高的商业地位。而他对于母校的情谊,依然厚重而绵长。
百年校庆推掉宴席和老同学吃十元盒饭
2005年9月24日,是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举行的日子。老先生推掉了学校安排的贵宾宴席,选择和自己曾经的同窗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十元钱的盒饭。
为教师住宿条件不好发脾气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李达三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复旦管院顾问、原复旦管院常务副院长吴立鹏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复旦会计系成立后,李达三先生非常认真地对会计系的师资培训进行了支持,他出了一笔经费,派出了一批教师到美国、香港进修,资助力度很大,涵盖了教师的学费、生活费,甚至房租、零花钱都考虑到了。他百忙中还抽空实地去考察,结果发现香港某一所大学没有按照他的意愿给教师提供舒适的住处,让教师单独住的地方也变成了多人合租,一向轻易不动怒的李达三先生为此发了脾气,立刻找到了有关负责人,马上改善教师们的住宿条件。
汇率差价亲自补上
李达三楼的改建工作,李达三先生捐助了800万,李达三先生自己亲自过目了每一笔帐目,发现了汇率计算有问题,他的捐赠是通过港币汇到复旦的,复旦再把港币兑换成人民币,中间是有差价的,差价约四万多元,老先生说:“捐管捐,账管账,捐是我捐给你的,但是账要让你实际真正收到800万,不能因为汇款而把款项变少了。”立刻将差价亲自补上。
对于母校的情感,从李达三先生的六段语录中可以管窥一窥(一)“我最想说的是,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功,母校的良好教育是基础,出力,出钱,出点子,协助母校的发展,是我应尽的义务。”
(二)“我时常想起母校给我的诸多好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要报答母校的教育之恩,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和方式。”
(三)“能为祖国的教育出点力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四)“教育对于每个人、对于全民族、对于一个国家都有直接的重大的关系。“科教兴国”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有了好的教育才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国家才会发展、才会富强,可以说教育是根本,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要出一份力!”
(五)“在国外,高校基金会对于各个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就他们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这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方向,各西方名牌大学都有校友基金会。所以我非常支持在大学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教育事业、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也希望将来如果有毕业生事业成功了、有了好的发展,也能支持、回馈基金会。这样整个社会会更加重视教育,形成非常好的高校发展趋势。”
(六)“我很坚持三条原则:忠诚地对待同事、客户、同业和合作伙伴;勤劳努力,特别是对于创新的工作,要更加勤奋;对于资金要合理节约,注重再投资。我一直非常支持赞成年轻人创业,但是在“忠诚”、“勤奋”、“节俭”的同时,他们要记住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守旧,创业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啊,他们一定要努力加坚持。”
1993年,提议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会计系,并捐款500万元支持母校兴建“李达三楼”。1995年4月,高10层、面积8000平方米的“李达三楼”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拥有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办公设施。1994年,捐助100万元,作为管院教师的培训基金,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交流、学习,将智慧的星火传递给莘莘学子。1998年,夫人叶耀珍女士捐资300万元,建造了复旦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叶耀珍楼。位于邯郸路两侧的“李达三楼”与“叶耀珍楼”相映成景,传为佳话。
2004年,与叶耀珍女士共同为复旦光华楼建设捐资500万元,楼内的会客厅冠名为“李达三会议厅”。
2008年,捐赠800万元,用于李达三楼的翻新重建。
2009年,捐赠600万元用于复旦相辉堂的保护修缮工程。2013年,捐赠100万港元设立“复旦北碚校友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将用于支持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捐赠5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医学发展公益基金”之“李达三肝炎肝癌防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遗传学角度进行乙肝防治和防范癌变研究。2015年,复旦管院迎来恢复建院30周年。九十多高龄的李达三、叶耀珍伉俪再次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作为给母校复旦大学110周年的生日贺礼。
猜你想看:
学术之星|马增翼:做一个边跑边思考的医学“胖子”
复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最后一波|期待非凡的你,和非凡的小伙伴
@FDU毕业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照片登上6.24毕业典礼?
想让你的创业项目落地生根?首届“泛海杯”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火热来袭!还不来报名!